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

青年公園與洲美舊雙溪河步道之巡覽走讀

荒野台北棲地公園組志工、棲五培訓課程總召──青苔

今年的新年踏春,2/25上午荒野保護協會陳德鴻老師帶志工們到台北市選定12個公園生態化之一的青年公園,與我們熟知的許多公園,以人為思考的公園,綜觀青年公園,綠地多,可惜植栽的物種趨於單一化,樹冠層次少,能夠提供生物棲地使用的歧異度低,多以松鼠與公園常見的鳥類。而如何將青年公園逐漸成為有生態考量的公園、增加物種多樣性,集結來自各地志工們的意見也是此次踏查的重點。
水,是所有生物賴以為生,有水的地方,就有生命。
在橋上俯瞰水的源頭,起初是模擬溪流設計,卻因河道底部抽水補給的頻度不夠,草本植物快速占領下,陸化成草地,沿著水道,垂直的水泥岸,隔絕水與陸地的交接,即使是一步的距離,卻是生與死的鴻溝。農村時期,常種植穗花棋盤腳、風箱樹、柳樹等水生植物作為護岸,不僅營造友善生物的環境,也提供許多昆蟲蜜源與食物的來源,而緩坡的水岸,烏龜和鳥類易於遊走於水陸。
匯集水道的盡頭是一個大水池,從前因為種植蓮花而起名,如今卻是空蕩蕩的水域,水池中央有個噴水裝置,意外的提供小白鷺與紅冠水雞短暫休憩的地方,只是這樣裸露、暴露行蹤實不為一個安心落腳處,如果周圍有許多植物就可以藏身其中,不受打擾的哺育後代,像這樣大的水域未來會營造人工浮島,成為生物棲息使用、淨化水質、增加景觀。
除了水岸與浮島的改善外,水池邊強勢外來植物的移除、水道的分段、移植原生植物與魚類等,需要許多人力投入,將青年公園蛻變成一個生意盎然的生態公園,這一天指日可待。
下午陳德鴻老師繼續帶著大家來到洲美舊雙溪河步道,從馬路轉進巷弄,分隔兩側的中央是一個水泥高牆築起的大水溝,黝黑的汙水、油漬充滿其中,繼續深入巷底,來到郭子儀廟,右側也是黑不見底的廢棄河道,不難想像周邊的工廠與生活汙水,直接侵入河道。
沿著自行車的步道,一大片休耕中水稻田,另一側保有舊農村時代的護岸景緻,見證時代洪流的穗花棋盤腳僅剩一顆,車道邊有6株小苗從水邊冒頭出來,強韌的生命力守護著。水岸邊榕樹垂掛,彎下身彷彿置身在四草的綠色隧道中,靠近河岸卻是撲鼻的惡臭與堆棄的垃圾,不只是汙水,岸邊的汙染看的也是怵目驚心。突然幾棟鐵皮屋傳來狗吠聲,一個養殖場就無所忌憚的將廢水傾倒,令人不勝唏噓。
傾倒的樹枝在水面上漂浮成為紅冠水雞雛鳥行走覓食的快速通道,我們的出現驚擾到紅冠水雞,媽媽急忙喊著孩子們跟上腳步往草叢中躲避。
有水的地方,就會有生物,難得找到一個水域卻要忍受劣化的水質,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地方,如果不曾來過就不會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? 廢棄的河道現在依舊提供灌溉,這樣種植出來的稻米與蔬菜,是毒還是營養? 如果美如四草,那是否該有守護珍貴景致的待遇呢? 更何況這也栽種人們重要的糧食作物。
一天的踏查,從都市公園到遺忘的綠色隧道,時代交錯、美與惡的反差,如果沒有人關心,就沒有改變的可能,關心是一個開端,讓問題被看見,事情就有轉圜的餘地,紅冠水雞和穗花棋盤腳都沒有放棄希望,我們要繼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