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荒野環境行動分享日
圖/台北分會親子團
文/馬欽祥〈親子教育委員會北區總團長,自然名:黑鳶〉
2024.04.10
濕地一向被稱為「大地之腎」,具有過濾化學有機廢棄物、保持水質乾淨、吸收水中金屬化合物與有毒物質的功能,也是人類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最好的天然屏障,更是目前國際公認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統。而五股濕地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濕地之一,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資料,五股濕地內至少有小環頸鴴、東方環頸鴴、磯鷸、鷹斑鷸、青足鷸、金斑鴴、高蹺鴴、小水鴨等32科117種鳥類,植物則有欖仁樹、朴樹、構樹、蘆葦、水筆仔、苦林盤等至少36科105種,在2005年8月甚至發現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(IUCN)列為瀕臨絕種的稀有保育類動物四斑細聰。因此五股濕地就像是淡水河的腎臟一般,默默地為我們守護著北台灣最重要的水源。
然而,學者監測發現臺灣多數河川灘地的高度利用,致使原本可供鷸鴴科水鳥休息、覓食的天然棲地變少,逐漸讓水鳥面臨生存的困境;而五股濕地位於二重疏洪道北端、相鄰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處,受潮汐影響為淡水與鹹水交會的狀態,眾多生物棲息於此孕育出豐富的濕地生態,退潮時出口端會露出大面積的灘地,吸引許多水鳥來此度冬。
為了增加水鳥能覓食的灘地,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(以下簡稱:高灘處)長期合作,在五股濕地進行灘地的營造與調整,打造出淡水河流域第一個以鷸鴴科為對象的水鳥灘地,除了讓前來臺灣度冬的鷸鴴科水鳥多了一處安心度冬的地方之外,也更方便民眾就近觀察濕地生態。
荒野保護協會除了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外,亦十分關注環境教育,因此今年三月十日,荒野北區親子團十一個複式團,特別選在五股濕地舉行2024環境行動分享日——棲地嘉年華活動,從花蓮、宜蘭到雙北、桃園,總共1,300多位大小夥伴,齊聚於五股濕地,大手拉小手一起讓大地之腎更健康。荒野翔鷹團(國三到高二)和奔鹿團(小六到國二)的孩子進行棲地營造、移除小花蔓澤蘭和布袋蓮等工作,炫蜂團(小三到小五)和小蟻團(大班到小二)的孩子將進行生態遊戲、水鳥灘地整理、淨灘等活動,各團既競爭又合作,互相學習與觀摩,讓環境教育向下紮根。
守護濕地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,面對全球暖化、氣候變遷、旱澇頻繁,濕地生態系是最佳的天然屏障,荒野保護協會呼籲保留更多天然濕地,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,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。
五股濕地小歷史
五股濕地原名為洲仔尾,在1950年代以前還是一片良田,但在1964年拓寬了「獅子頭」隘口,引起海水倒灌,故將此地列為禁建的「一級洪水平原區」,1983年建立二重疏洪道。1996年,台北縣政府開闢「二重疏洪公園」,其中在五股鄉內的沼澤生態區即為五股濕地,目前由新北市政府高灘處管理,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認養。
113學年度台北親子團招生囉!
團員組成:
團員 | 年齡層 | 生活規律(發展重心) |
育成會 | 父母親 |
|
小蟻 | 暑假後大班至小二 |
|
炫蜂 | 暑假後小三至小五 |
|
奔鹿 | 暑假後小六至八年級(國二) |
|
翔鷹 | 暑假後九年級(國三)至十一年級(高二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