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

[人物專訪]溫柔而堅持地前行-- 專訪北五團前育成會會長 鄭佳文(珊瑚)

台北分會編採志工:/王仰均(夜鷺) /王仰均(夜鷺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星期日的下午,我與珊瑚相約在熙來攘往的麥當勞,原本以為相認會有困難,但閃亮黃的北五親子團團服,讓人一眼就注意到。團服的主人有著大方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,毫無架子的氣質透露著溫暖。「爸爸帶兒子去運動了,我們可以好好聊天了。」兩個媽媽一見面,很快就有了默契:小孩不在身邊,可以喘息一下啦!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雖然,對於兒子不在身邊感到如釋重負,但之所以會加入親子團,以及之後成為育成會會長,這一切的一切,其實依然不離媽媽對孩子的牽掛與著想。
鄭佳文,自然名:珊瑚

「我的孩子非常好動,在團體中直來直往,加上是家中獨子,所以當我知道荒野有親子團時,便希望能帶他一起加入共學。」「每個月的團集會結束時,兒子都會因為      一些活動過程感到不愉快,但看他下一次團集會時,又再度躍躍欲試的神情,我都會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。」珊瑚不諱言加入親子團,在時間和體力上多少都有負擔,但憑藉著和孩子一起堅持下去的理想,她一路參加至今,甚至於前年還擔任了育成會的會長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育成會是荒野親子團中,一個很特別的設計。由於親子團強調的是家長們與孩子一同學習,所以每位參加親子團的家長,不能只將親子團視為一般的「自然才藝班」,也必須加入育成會,藉由會中安排活動與課程訓練,讓家長們認同荒野的理念和理解親子團的目標。珊瑚認為,擔任育成會長最大的挑戰,就是在於家長們普遍無法接受「一同參與」的想法,甚至會認為參加育成會等同「被教育」,因而產生排斥。「我曾經看過孩子們在活動中,開心拿著鋤頭協助契作,而家長站在旁邊,完全不想沾到泥土。」珊瑚笑著說道。因為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,彼此的親子互動模式也不一,加以對參加親子團的期待不同,育成會最大挑戰便是卸下家長們的心防,以及化解親子團「易子而教」時的衝突尷尬。雖然小狀況無法掌握,但珊瑚不斷強調,只要育成會持續努力,相信家長們不只能「共學」,也能「共好共融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如果說,親子團能讓孩子們對於環境保育的觀念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,那麼,對珊瑚而言,育成會的經歷也打開了大人的視野,甚至療癒了家長育兒的辛勞。「我永遠記得一個畫面:第一年小隊出隊時,三個導引員看顧八個孩子。我的小孩在隊伍中穿梭,橫衝直撞,讓我對引導員很不好意思。但,此時隊中大老山毛櫸一手牽起我的孩子,說『我們一起走吧!』我的孩子瞬間靜定,慢慢跟著山毛櫸一起走。我看著他倆的背影,心中充滿感激。」因為曾這樣被協助過,所以珊瑚明白「能被幫助」的重要性,也因此她接下擔任會長的任務,期待在親子團中多盡一份心力,在教養的路上幫助其他家長。

        「其實我們家長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啦!跟孩子們比起來,我們要有更多彈性,和投入嘗試的心情。」訪談尾聲,珊瑚很謙虛地談到育成會的發展。雖然她是如此縮小自己,但其實誰都明白,陪伴孩子成長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無法速成,也沒有規準,而身為一個母親,用心認真去陪伴自己的孩子、別人的孩子,以及這些孩子的家長,應該就是「育兒」這份習題中,最好的答案。